_DSC3633  這株(編號 10050503)去年七月連續下雨腐根掛點,樹齡2年6個月,樹幹通直無分岔,頭徑4.5公分,米徑2.5公分,鋸開時表面堅硬油亮,原誤以為沾到鐵鏽,手鋸清除後再鋸,在相同的地方依然發現整片油漬,原來精油含量竟如此之高,心材面積9成以上,由土黃轉黑褐色,檀香味濃郁,整株無虫蛀。

檀香木白木質須經過心材的形成才會結香,白木質是沒有香氣的,心材形成了不見得會香,但是沒有心材肯定不會泌油結香,結香的次序和心材相同,是由頭根部往上發展,由主幹而支幹,小時後的表現會決定未來的格局,目前印度和澳洲人工栽培印度檀香木心材開始形成(heartwood formation)需時約3年,3-4年開始結香(cented commence),採收期則大同小異,印度Siri Agri Group是12-15年,澳洲最大的檀香栽培公司 TFS(Tropical Forest Service)是14年採收,中國大陸是最近幾年才有較大規模的種植,不過根據林業科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(詳官網),從海南島人工栽培的20年樹齡印度檀香木採樣發現,心材直徑約在5-7公分之間,第6-7年開始結心材,同時期精油含量檀香醇A為 18%,檀香醇B 為9.5%,相較於印度和澳洲,成長相當快速,但是成材時間比較晚,精油含量也偏低。

萬物生長,有一定的次序和機制,過份的干預會影響甚至傷害其潛能,以印度檀香木為例,主要產區在西高止山(West gats)山下的塔米爾那度(Tamil Nadu)、卡那特克(Kanataka)等,長年來自印度洋季風的吹拂,氣候乾燥,雨量稀少,日照時間長,這是形成檀香木泌油結香的重要因素,澳洲引進印度檀香主要分佈在西澳北大荒等乾旱礫石荒地,氣候條件更甚於印度,印尼檀香木產地帝汶(俗稱地門香)及雪梨香產地東加、萬那度、斐濟、巴布亞新幾內亞、新喀里多尼亞島等,他們都擁有相同的氣候條件,這些地區出產的檀香木,是每年台灣檀香原木(粉)主要進口來源。

亞洲地區緯度不同,不可能與印度或澳洲相提並論,然而既然是人工栽培,是需要照顧,但是不可過度呵護,台灣年降雨量已經十分充沛,旱季期間無須再行灌水,應該任其乾旱,有些地區在田培或造林時,大量使用基底肥,此舉固然促使檀香木快速成長,但鬆垮的木質組織,肥厚的皮層,是無助於心材的形成。直徑平均每年以 1.5-2.0公分成長即屬正常,根據印度官方報告,每公頃土地,株行距5x5米(約種650株)種植檀香木20年,可得心材20公噸,平均每株約30公斤,12-15年成樹,胸徑達15公分,每棵可採收10-20公斤左右心材。印度私人栽培者,最高可向政府申請補貼300萬盧比(合計台幣160萬左右),採收時再由價金扣除,台灣土地資源有限,在政府不鼓勵,無補貼的情況下,有意經濟規模栽培者,應走短小精緻化路線、與其他國家有相當程度的產品區隔,縮短採收期,一則降低投資成本,再則形塑台灣老山檀香優質的產業形象,創造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產品價值。如以12年為一採收循環,從投資與產出比例估算,其投資報酬率,絕對不差於電子業。

決定檀香木 價格有二個重要因素,一 是心材規格大小,另外是香氣(即精油含量),台灣產的檀香木於1990年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曾經作過檢測,發現精油含量稍低於印度產檀香,但是檀香醇A和檀香醇B都高達90%以上(90%為國際認定高級精油)。透過人工管理,篩選優良親本,培育優良種苗,以提高精油含量,是未來努力的主要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檀能檀香栽培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